資料來源:台灣癌症防治網/ iHealth 健康報報
類固醇的臨床用途
類固醇其實是身體內分泌的物質之一,每個人每天都會分泌一定量的類固醇以維持生理機能所需,
類固醇「好的作用」包括:減緩免疫發炎反應、維持血壓及心臟功能,調節醣類、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等。
類固醇「副作用」包括:可能變胖、月亮臉、青春痘、水牛肩、骨質疏鬆、皮膚變薄、容易感染等等,這些副作用通常和「劑量」、「使用時間長短」有關,劑量越高、使用時間越長,發生副作用的機率也會比較高。
類固醇的常見副作用
類固醇能調節許多生理機能,包括肝醣代謝、糖質新生、脂質代謝、體液與電解質平衡、精神、骨骼、腸胃、免疫等各方面功能,若長期使用或大劑量使用可能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,但大部份的副作用在減藥或停藥後可獲得緩解。類固醇使用初期即可能出現失眠、血糖升高、食慾增加、情緒改變 (如欣快感、憂鬱、焦慮)、面皰等副作用,長期使用則可能有骨質疏鬆、白內障、抑制生長等。類固醇對於各器官系統的副作用分述如下︰
1. 心血管方面︰類固醇會增加鈉水滯留而增加血液容積,導致血壓上升、水腫等,因此患有高血壓或心衰竭的患者需注意血壓與心臟功能變化,避免疾病惡化。
2. 腸胃道方面︰類固醇使用初期可能有食慾增加、腸胃不適等副作用,長期使用則有導致胃潰瘍的風險。
3. 新陳代謝方面︰類固醇會改變脂肪的代謝,使脂肪重新分佈而造成中心型肥胖,如月亮臉、水牛肩、腹部肥胖。類固醇也會改變葡萄糖代謝,促進糖質新生,導致血糖升高,通常停藥後血糖升高的現象會逐漸消失,糖尿病患者使用類固醇需特別注意血糖變化。此外,可能增加面皰或青春痘的生成、抑制甲狀腺功能。
若是出現這些副作用也不用過度擔心,這些現象通常會隨著類固醇的用量減少、飲食控制,慢慢恢復正常。
起初類固醇的用量若超過一天四顆,可能造成體內水分及鹽分的堆積而引發水腫,這並不是類固醇傷害的腎臟的緣故,而是鈉滯留作用所致。只要在服用期間避免吃太鹹、醃製、加工食物,就可以減少水腫的發生。
影響血糖
類固醇造成高血糖的原因為:當類固醇作用於胰臟,會導致過度的蛋白質分解,而蛋白質分解所釋放的胺基酸,會透過肝臟轉為葡萄糖。另一方面也會抑制胰島素分泌、增加胰島素阻抗,多重原因之下就造成高血糖,不過這種副作用通常是在長期、過量使用類固醇的情況下才會發生。
4. 骨骼肌肉方面︰類固醇會減少腸胃道對鈣質的吸收、抑制造骨細胞活性、減少腎臟對鈣離子的再吸收,導致骨質流失而造成骨質疏鬆症或骨折,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導致最嚴重的副作用。類固醇相關的肌肉副作用以肌肉無力最常見,尤其缺乏運動或久坐型態患者發生肌肉無力的風險較高。
增加骨質疏鬆風險
並不是服用類固醇一定會造成骨質疏鬆,這種情況較可能出現在高劑量、長期服用的患者身上,例如每天服用四顆以上的類固醇,且服用時間超過3-6個月以上。原因是類固醇的作用可能減少鈣質在小腸的吸收、抑制成骨細胞的增生。
日常生活中可以增加鈣質的攝取,多攝取牛奶、乳製品、小魚乾、菠菜、芝麻、大豆等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,也可以搭配食用鈣片,加上適當運動、戒除菸酒,就可以減少骨質流失。
預防骨質疏鬆:增加鈣質攝取、曬太陽、運動
5. 眼睛方面︰使用類固醇可能逐漸出現視力模糊、畏光、眩光、近視加深,長期使用甚至可能導致青光眼、視神經傷害、後囊下白內障。
6. 精神方面︰患者通常在用藥後幾天內可能出現失眠、情緒改變等現象,停藥數週內會自然消失。
7. 提高感染風險
由於類固醇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,長期下來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,每天服用四顆以上類固醇的患者,會比較容易感染或引發口腔黴菌感染。
預防口腔黴菌感染:服用麩醯氨酸
類固醇會不會排出身體?
首先,雖然所有藥物都存在「可能」的副作用,但並不是一定會發生,通常以服用高劑量、長期服用者才有嚴重副作用的風險。一般而言,副作用大多是輕微且短暫的反應,通常在服藥一段時間後,身體會自然適應而逐漸消失,且類固醇的代謝可透過腎臟排出,並不會累積在體內。
類固醇的藥效機轉
類固醇具有許多藥理作用,其作用機制也相當複雜。簡單來說,類固醇對於身體的發炎反應,可活化嗜中性白血球產生穩定作用,誘導抗發炎蛋白的產生,最後到發炎組織產生消炎的效果。
什麼是類固醇脈衝治療?
是指在短時間內由靜脈注射高劑量的類固醇,醫師會選擇脈衝治療,通常用於疾病的發炎程度較為嚴重,目的在於儘快減緩發炎反應,讓病情可以獲得較佳的控制。
指短時間內使用大劑量的類固醇以壓抑身體免疫或發炎反應,阻止進一步的疾病惡化,而短期使用可減少副作用帶來的傷害。
靜脈注射的副作用會比較嚴重嗎?副作用的發生通常跟使用時間長短、用量多寡有關,並不是一定比口服類固醇嚴重。不過在治療期間仍可能會有皮膚發紅、發熱的情況,也有些病人會因爲精神較亢奮而失眠。
留言列表